机器人养老:当你老了 陪伴你的却可能是个机器人



2016年4月,工信部、发改委、财政部联合印发了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。依据这份规划,机器人在5年内将走入养老服务业。今年5月,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引进了一批服务型机器人,“机器人养老”已从概念变为现实。对于银发族而言,机器人的存在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?

午后的阳光温暖怡人,洒进杭州福利院7楼的玻璃房里。83岁的赵秋英奶奶和舞伴“阿铁”在歌曲《甜蜜蜜》的伴奏下,缓慢地移动着舞步。

2016年10月28日,浙江杭州福利中心,赵秋英老人轻轻摸着“阿铁”的脑袋。

舞伴“阿铁”身高80公分,体重15公斤,是一台智能机器人。“阿铁”的圆脑袋上有两根会发光的天线,“大眼睛”实则是500万像素的摄像头,便于对老人的行为进行识别。

2016年5月,浙江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引进了一批智能养老机器人——“阿铁”。据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,“阿铁”是为养老服务量身定做的,经过3年的研发调试,目前还处在试用阶段。“未来智能养老机器人将装配更多的功能模版,可在老人身体健康数据分析、远程医疗救治、高强度护理等方面有所发展。”  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老人们的试用,可收集一些使用数据,并对“阿铁”进行一些改良。

10月28日,浙江杭州,赵秋英老人在吃饭,护工在查看“阿铁”的提醒目录,看看老人午饭后需要吃什么药。

据福利中心副主任赵胡月介绍,引进机器人一方面是提醒护工打卡和给老人吃药,实现智能化管理;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给老人带来一些新的体验,增加“为老服务”的多样性。

10月28日,“阿铁”在表演舞蹈和唱歌,有些老人看着,有些老人睡着了。

目前,每个机器人“负责”一个套间里的4名老人,但并非每个老人都会操作“阿铁”。赵秋英老人性格活泼,愿意主动与机器人进行简单交流。“妈妈以前是歌舞团的,她很喜欢  阿铁 跳舞。 阿铁 能够给她带来短暂的快乐,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,机器人可以陪陪她。”赵奶奶的女儿孙红表示,送老人到养老院是很无奈的选择。

孙红与丈夫还在单位上班,双方父母都需要赡养,没有时间单独照顾患有轻微阿兹海默症的母亲,只能每个周末到养老院看望她。“以前叫过保姆,但是老人脾气很难把握,妈妈也不喜欢保姆。”

11月6日,浙江杭州,每个周末女儿小红都会来看赵秋英老人,她要给老人全身检查一下,看看是否有肿块。

通常情况下,孙红每周会花半天的时间到福利中心陪伴母亲,并仔细地摸摸老人的身体是否出现发肿等异常。孙红认为:“机器人还是很难代替子女的,我们可以触摸老人,这是有温度的,机器人毕竟是冷冰冰的。”

智能养老机器人具备的提醒、监测等功能,不仅适用于养老机构院,更适用于独居老人。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《中国家庭发展报告(2015年)》显示,截至2015年5月,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。其中,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%。独居老人的安全,是很多子女最关心的问题。

10月26日,浙江杭州,午休过后的赵秋英望着机器人“阿铁”。

据今年4月发布的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,未来五年内,机器人将走入养老服务业。“以后从生活照顾来说,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都会出现,给老年人洗澡,端茶送水等都有可能性。但是,我们应该更关心老人和家庭子女的关系,以及他们之间这种情感的交流,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,可能以后相对比较严峻。”赵主任表示福利中心也会加大对于老人心理问题的干预。

女儿离开的时候,赵奶奶一定会送她到电梯门口,直到电梯关上了,赵奶奶才会回到房间里。女儿孙红认为,目前的“阿铁”机器人还存在很大局限性,比如只能识别标准普通话,也不能根据情感来与老人进行深入沟通。

10月28日下午,赵奶奶在观看“阿铁”表演舞蹈和唱歌。

机器人养老已从概念逐步变为现实,并开始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护理与医疗等方面的辅助服务。然而,目前技术条件下的机器人无法弥合老年人内心的落差,银发族的心理状况,仍值得社会的持续关注。


注: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